心知己方法论综述

就像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都需要某种具体的加工“方法”一样;知识就是知识工作者的“产品”,对于这种产品的生产也存在着加工方法的差异,这些加工方法在知识研究领域中被叫做“方法论”,对这些的探讨被记录在哲学的知识论中。


不同的加工方法会带来不同种类的知识,对于现代人来说最被熟知的知识加工方法就是“科学”,这是人类社会中生产可信知识核心方法。事实上,“科学”只是加工方法的大类,其中还包含着许多具体的加工方法类别,这种探讨科学内部多元化具体方法的学问被叫做“科学哲学”。


在高校学术圈内占统治地位的科学哲学,在很长时间范围内都是“实证主义科学方法”,这是一种强调“非参与性观察客体”(非参与指的是研究主体,就是科研人员)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客体对象的观察提出假设,再通过对“实验”(一般指随机双盲对照实验)形成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最终得出相对客观的实验结论和对于客体对象一般规律的认识。


这种科学方法是非常有帮助的,但对于需要主体“参与”到事物中时(诸如厨艺、艺术等各种内部技能)的研究却作用有限,因为“实证主义”要求研究主体不能参与到过程中,然而这会导致缺失了“参与者”自身完整的内心过程信息——实践主体的完整经验过程。在研究“必须由主体参与的活动”时,作为观察者的研究人员无论如何都要面临“关键信息缺失”的问题,任何观察方法都无法获取完整的内心过程信息。

将内部技能和外部技术相区分有助于更好的进行研究:


“实证主义”对于外部技术(诸如建筑技术、医学技术等各种干预自然的技术)的研究是非常有效的,这是从奥古斯特·孔德提出“实证主义”之后有目共睹的。正是由于“实证主义”方法的有效性,让外部技术的研究从“经验性”(有效的知识信息和无效的干扰信息混杂)上升到了“科学性”(提取出有效知识信息)。


然而对于内部技能(诸如厨艺、艺术、记忆、还原魔方等内部技能)的研究,由于一直缺乏卓有成效的研究方法,使得内部技能的知识仍然处于“经验性”的阶段。


过去几年,我们所做的大量探索性研究,让我们看到了内部技能研究领域从“经验性”到“科学性”的可能性,可以把这个方法系统暂且叫做“亲证性研究方法”。


这个套系统方法的研究过程大致如下(更加具体的方法,会专门用一本“科学哲学”书籍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我们对“客观”概念进行了重建,得到了“亲证性研究”范畴中客观的操作性定义,并将其作为建构知识的核心地基;

接着,我们运用“客观”这个核心工具在心理学的诸多学问中做了地毯式筛选,搜集了大量具有“客观”属性的知识,形成了“基于客观的知识性观念库”;

最后,对于这些知识记载的观念,又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工作,对每种知识的效用进行了“亲证性探究”,最后得出了许多“基于客观、具有亲证效用的知识性观念”。


心理技能
心理观
效能进化
功能改善疗法


到了这一步而言,对于内部技能的研究虽然已经从“经验性”向着“科学性”走出了很远,但是还尚未达到“科学”的程度。虽然由于人力、物力和各种现实资源的限制,我们还无法去进行下一步的探究,但是推动内部技能研究达到“科学性”的水平是我们终身的使命和目标。


通过运用这种科研方法,心知己在心理学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了许多阶段性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揭示了人类心理领域的内部技能,我们把这些技能称作心理技能。


我们将同一生活领域下不同情境的心理技能,汇集在一起制作成为了系统性的训练课程,用以教授这些相对更具“科学性”心理技能,这就是心知己的课程特点。


我们并非追逐利益的商业机构,我们更希望能从“科学性”和“效用性”为标准,为人们提供可信、可依靠的内部技能知识。

 

如果你想对心知己方法论有更加具体的了解,可以点击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