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创始人介绍
徐一博老师

​很​​高兴认识你!

我叫徐一博,我创建了心知己。

这封信是想和你说说我的故事,心知己的故事。​

2009

我和心理学结缘于2004年的冬天,那时候高二的我喜欢读一些小说,看到一本小说叫做《心灵黑客》。这本书故事情节虽然很一般,但是里面有对催眠的描写,让我知道了催眠的存在,并产生了兴趣。


那时候电脑和互联网都不太发达,上网还是拨号的(很慢、还很贵),几经辛苦终于在一个网站找到了本关于催眠的书——廖阅鹏的《催眠圣经》。由于对于催眠的强烈兴趣,让我如饥似渴地读了这本书。可能是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我还找朋友对这本书中的操作手法进行了尝试。


由于第一次尝试异常顺利(我碰巧遇到了很容易催眠的对象),让我胆子愈发大了起来,对书中各种催眠手法逐渐做着各种尝试,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5年(直到大学二年级、2009年),对这些书中的催眠手法都能够驾轻就熟的运用了。

2004

大学中很流行考取证书,以增强自己在社会上的竞争力,2009年下半年(就是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我报了一个心理咨询师三级的培训学习。在这个培训中,我第一次正式地接触了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更为宝贵的是还结识了许多热爱心理学的伙伴,课后大家相约一起学习、演练。在这些伙伴课后聚会过程中,约定每个人都做一些知识分享,我由于已经具有熟练的催眠操作能力,就自告奋勇第一个分享。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自告奋勇的分享竟然成为了“心知己”的缘起——直接导致我对心理学培训这件事产生了强烈的热爱。


还能够清晰地记得那次分享的许多细节,比如精心准备了2张A4纸的课件、现场做了催眠演示、对催眠流程做了讲解等。这次分享非常成功,大家都燃起了对催眠知识的兴趣,有许多伙伴后续找我体验催眠或解决自身问题。


其中一位伙伴也一直对催眠有所研究,后续和我单独做了许多交流,这些交流中对我最有意义的是他向我介绍了一位催眠大师——弥尔顿·艾瑞克森,并推荐了我一本书,是史蒂芬·吉利根的《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理论》。我用了好几年,读了数十遍这本书,对其中的每一个技巧都不断地钻研、尝试,最终才充分理解这本书,并掌握了里面的全部内容。


对于艾瑞克森催眠的掌握,让我拥有了更加高超的催眠技艺,最核心的变化在于从传统催眠的“仪式化刻板的催眠方式”,走向了艾瑞克森创造的“自然交流中引发恍惚的催眠方式”。


这个经历对我后来的发展影响很大,包括取得NGH催眠师训练师资格、ABNLP执行师训练师资格、写隐喻的书籍、对无意识过程的研究等都和这段经历有关系。

但是事实上,这都是后来发生的事了。


09年的我,还只是熟练掌握了传统催眠的技法,并没有那么高超的技艺,因此当时研究催眠仍是我的一个业余爱好。

直到2013年,在对心理学培训的热爱以及对九型人格的热情共同作用下,我形成了想要开展九型人格培训的想法。 


经过了1个月的精心准备,并在制作了一套PPT和一本7万多字的讲义后,于2013年8月10日、11日,我举办了个人的第一次正式讲授的九型人格培训课程——九型人格与识己识人课程(也是后来四阶段九型人格课程体系中的一阶段课程)。虽然这次课程只有10多个人的参与,但对我而言却是意义重大的,它给了我一个新的人生使命——传播心理学。


为了更好地传播心理学,我当时创建了“九型智汇”(因为最初定位于“九型人格”),后更名为“心知己”(后来定位于“大众心理成长”)。


从那以后,心知己开始大量地举办各种心理学沙龙、教学活动。事实上,在初创时期举办活动是十分艰辛的。当时我还很年轻(25岁),没有什么资历,没有任何头衔,还尚属于寂寂无名之辈。来参加活动的人,不少人会带着审视或质疑的眼光,因此那个时候做的每场活动都倍感压力。因此,我决定一边实践历练以提升能力,一边更加深入地学习以提升素养。


这时,刚好发现EPTP九型人格大会在2013年12月1日-4日在广州举办,我和一些伙伴一起去参加了这次会议,见到了许多非常著名的九型人格大师,诸如海伦·帕尔默、拉斯·赫德森等。更重要的是在这次会议上,认识了许多同道伙伴,其中包括后来对我有重要帮助的王耀堂院长(《九型人格与健康》一书的作者)。

2013

从九型人格大会回来之后,我就开始致力于课程的研发和优化,这成了这一年及接下来许多年的重点工作。


关于九型人格的部分,主要是迭代优化了一阶段课程(九型人格与识己识人的版本历经4次升级到了V4.0),还研发了九型人格与人际关系课程(后来四阶段九型人格体系中的二阶段课程)。


研发二阶段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学员的困惑:一阶段课程主要是介绍了九种不同的人格类型和提升方法,却没有介绍不同人格类型之间的互动和提升方法;有许多学员在学习了一阶段之后,提出了许许多多关于人际关系的困惑,我觉得有必要发展一个课程来解决大家的困惑,于是研发出了二阶段课程。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革新,就是为课程设计配套落地方案。其起因是因为一次和一个学员的深度交流中,他吐露了一个烦恼,就是感觉虽然课程内容很好,但是上课几周之后就都忘之脑后了,在生活中能够留下的改变并不是很多。当听到这些话时,我深感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大问题,因为不论课程有多少智慧的结晶,无法落实到生活就变成了空谈而已,因而确实有必要设计一套能够行之有效的落地方案。于是在秉承着“将知识化为技能,将技能化为本能”的思路下,为九型人格的两个阶段课程都分别设计了一套28天的落地功课。最终在许许多多学员的反馈中发现,落地功课确实是非常有效的知识转化、内化的方式。


除此以外,由于许多学员反馈说很羡慕我的学习能力,想要我讲讲如何快速、有效地学习,我还专门研发了一个叫做“大师学习力”的课程,介绍我过去整理、实验、系统化过的学习技术。


此时,虽然已经讲了1年多的九型人格课程,依然觉得自己在九型人格领域的知识相对薄弱,一直怀有想要更加深入学习的愿望。


听九型圈内的朋友说,在2014年11月12日-18日的苏州,拉斯·赫德森开设了九型人格一阶段课程(EI系统的6天5夜课程),因而结缘了拉斯·赫德森和EI系统的课程,并在后来一直深入的跟随学习了下去。


在这6天5夜的高密度学习中,拉斯·赫德森和提姆·哈德森老师详细的讲解了“理论派九型人格体系”赖以成名的描述9种人格类型心理全貌的健康层级系统,这为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人格现象打开了一扇大门。

2014

2015年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心知己建成了完整的九型人格培训体系——4阶段、120天的九型人格成长系统,这是心知己的第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培训课程。其中新研发的九型人格课程是三阶段的“九型人格与深度觉察”和四阶段的“九型人格与核心转化”,同时一阶段迭代优化到了V6.0版本、二阶段迭代优化到了V2.0版本。并且为这四个阶段的课程,设计了完整的阶梯式成长的120天落地功课。


2015年8月23日,是让我非常激动的一天,在那一天第一批完整经过4个阶段、120天训练的学员诞生了。让我更加高兴的是,学员们分享了他们在训练计划中切实成长的点点滴滴。这些分享让我找到了这两年(从2013年8月到2015年8月)夜以继日的意义,感觉到自己的研发、探索、优化都是值得的。


除了课程的全面建立以外,我也终于在九型人格圈内有了“名分”,并得到了圈内前辈们的认可。


这要归功和感谢王耀堂院长,王耀堂院长是九型人格业内资深的九型人格专家,是《九型人格与健康》的作者,还是青岛育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院长。在王耀堂院长的努力下,依托于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发起成立了九型人格研究与应用分会,并邀请了众多著名的九型人格导师们加入了研究会。


研究会决定发起一次九型人格论坛,定在了2015年5月23、24日在青岛举办,并命名为“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九型人格研究与应用分会成立暨国际中华九型人格研究与应用高端论坛”,并邀请了国内众多知名导师作为嘉宾分享,其中包括非常著名的李博文、陈浪等九型人格前辈,还有年轻一代导师中的佼佼者李静、裴宇晶等。


我有幸被王耀堂院长邀请成为了分享嘉宾,当时分享的主题是《九型人格与认知行为疗法综合应用》,重点分享了我在2年的落地功课中做的一项探索性尝试——如何将九型人格理论结合认知行为疗法手段帮助学员得以产生切实的改变。可能我讲的内容比较新颖,为大家打开了一些新的视角,作为主持人的刘一品老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应该就是从这开始,我在九型界业内有了“名分”,被九型人格导师圈子接纳,承认我是其中的一员。


这次的会议还诞生了一个重要的决议,就是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一本九型人格大学选修课教材,最终这本书被命名为《九型人格与成长的智慧》(王耀堂、李逸龙主编)。最初我只是被邀请为这本书的编者之一,后来机缘巧合之下有幸成为了这本书的副主编,这个部分后面再继续聊。


2013年的EPTP大会让我认识了许多九型业内的伙伴,2014年拉斯·赫德森的课程让我受益匪浅,因此在听说2015年5月24日-28日拉斯·赫德森开设三阶段课程(EI系统的第三阶段5天4夜的课程),以及接着举办的2015年5月29-31 IEA(中国)第四届国际九型人格大会时,我非常兴奋、期待,并欣然前往、收获满满。三阶段的内容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就是对本能变体(九型人格中的一套概念系统)的详细讲解,我也在2016年课程升级时将自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加入了我自己的课程中。


从2004年到2015年之前,我的催眠都是独自研习、探索、尝试的,虽然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传统催眠和艾瑞克森催眠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但是始终没有上过专业的训练课程。直到2015年9月11日-17日和10月7-日13日,我去参加了史蒂芬·吉利根博士在广州举办的12天的“精英催眠营”训练课程,史蒂芬·吉利根是弥尔顿·艾瑞克森的传人,也是我2009年一直学习、参悟的《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理论》一书的作者。因此在参加这个课程的时候,我如饥似渴地学习、无比勤奋地练习,我感到自己过去掌握的催眠知识在这个课程的作用下变得融会贯通了起来。这次课程中让我最为收益的,一个是观摩了吉利根老师使用艾瑞克森催眠技术,另一个是学习了他发展的“生生不息状态”的相关知识。


这次课程拓宽了我对催眠的认识,其中最重要的是让我深刻地明白了“催眠是一个自然过程”这一洞见,这是艾瑞克森学派催眠和传统催眠最大的区别。艾瑞克森学派很擅长于利用自然过程创造催眠状态,最常用的莫过于在催眠前的沟通中使被催眠者进入“轻微的恍惚”状态,接着因势利导地使其自然、轻松的进入催眠状态。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如果可以将催眠技术用于催眠前的沟通中,那么是否可以将催眠技术应用于日常沟通之中呢?


在2015年的年底(从课程回来之后),我开始着手发展一套可以应用于日常沟通中的催眠技术,我把这套技术命名为“催眠式沟通”。幸运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确实能够看到更远,确实最终从艾瑞克森自然催眠方法中生长出了催眠式沟通技术。

2015

2010

生命时常会有不同的际遇,2010年(大学三年级)我结实了一群对生涯规划很感兴趣的伙伴,其中有一个伙伴对人格研究很感兴趣,并向我介绍了九型人格这门学问。


由于我当时和父母关系比较紧张,因此对这个学科立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尝试通过运用九型人格来解决我自己家庭关系的问题。后来我把这个详细的过程写到了,我在人民大学出版社(阅想时代事业部)出版的《九型人格:影响你生活的9种情绪冲动模式》一书中的自序中。


正是从那个时候,我才开始逐渐地意识到人和人之间“并非是一样的,存在许多差别”,许多沟通问题并非源自故意,而是由于这些差别和高发的误解。


接下来的几年里,我花了许多时间研究九型人格,诸如海伦·帕尔默、戴维·丹尼尔斯、唐·理查德·里索和拉斯·赫德森等各自的书籍。

2016

2015年年底和2016年1、2月份直到过年期间,除了发展这套技术以外,我还想试试是否能够把这些技术梳理成为一本书籍,最终诞生了《催眠式沟通:触动心灵的魔法》书稿,后来由于“催眠成为了出版禁用词”,因而一直没有得以正式出版。但值得欣喜的是经过几个月的研发,于2016年7月9日、10日,开设了“催眠式沟通首期班”,将书中的知识和内容形成了实操形态的训练课程。


《催眠式沟通》的写作时光刚刚结束不久,2016年5月3日,我就收到了另外一个消息。王耀堂院长告诉我2015年会议决定的高校教材《九型人格与成长的智慧》,一直没有太多的进度,希望我能够做一些组织工作,邀请我成为编委会编辑秘书,负责组织推进书稿的进度。因为王耀堂院长一直以来对我的提携,我欣然接受了这份邀请。


接着,我制定了《高教社九型教材推进执行方案》《统一编写要求》等文件,对于编写章节和编写人员进行了调整,对于实时进度保持关注和沟通,在这一个个措施中,书稿进度终于得到了有效的推进。可能是由于我的贡献超出了预期,最终我被王耀堂教授推举为这本书的副主编。虽然书稿开启了编写进度,但整个编写过程最终持续了1年多的时间,真正面世已经是2017年12月份的事了。


除了推进九型高效教材编写以外,2016年上半年也是九型人格课程大幅度更新的一年,在四阶段框架下,“翻天覆地式的”更新了课程内容,推出了全新的“120天绽放性格”训练计划。四个阶段的名称也变为了:1阶段识己识人,2阶段高效沟通,3阶段深度觉察,4阶段心智成熟。其中2阶段和4阶段内容几乎是全新的,1阶段的核心内容也做了大幅度的调整。1阶段从V6.0升级到了V7.0,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将人格类型从10条左右的特征,升级成为了心理结构的剖析(完整的展现渴望、注意力倾向、思维、情绪和行为的完整模型),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内容创造——特有限制性行为模式,这个概念的创造是我后来发展出九型人格冲动论的基础;2阶段从V2.0升级到了V3.0,其中最大的变化在于增加了系统的人格识别内容,并将原来不同人格类型相互之间的关系分析,替换为实用的、可操作的高效沟通技巧;3阶段由于一直自觉不太满意,在短时间内做了大量调整,从V1.0升级到了V5.0,其最重要的升级在于在原有对侧翼、动态迁移讲解的精细梳理基础上,又增加了大量本能类型和本能变体的相关内容;4阶段从V1.0升级到了V3.0,最重要的升级在于将健康层级概念衍化为心智成熟度系统,并基于心理学技术设计了一套提升心智成熟度的操作办法。


不仅是课程做了如此大规模的升级,为了能够让课程落地效果更为显著,我专门研发了新的落地功课,发展了一种“通过对比性问题引导日常自我观察以增进觉察的技术”,并基于这一技术重新设计了四个阶段的落地功课。


事实证明,“120天绽放性格”训练计划效果非常成功,不论是课程还是落地效果,都获得了学员们热烈的反响和高度的认可。由于这个版本的课程非常成功,在这个框架下就少有大幅度的调整了,这个框架基本上持续使用到了2019年。


我也因此在长春地区的企业内、特别是HR群体内有了一定的“名气”,这也是我后来去一些著名企业开展培训的缘起。

2015年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心知己建成了完整的九型人格培训体系——4阶段、120天的九型人格成长系统,这是心知己的第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培训课程。其中新研发的九型人格课程是三阶段的“九型人格与深度觉察”和四阶段的“九型人格与核心转化”,同时一阶段迭代优化到了V6.0版本、二阶段迭代优化到了V2.0版本。并且为这四个阶段的课程,设计了完整的阶梯式成长的120天落地功课。


2015年8月23日,是让我非常激动的一天,在那一天第一批完整经过4个阶段、120天训练的学员诞生了。让我更加高兴的是,学员们分享了他们在训练计划中切实成长的点点滴滴。这些分享让我找到了这两年(从2013年8月到2015年8月)夜以继日的意义,感觉到自己的研发、探索、优化都是值得的。


除了课程的全面建立以外,我也终于在九型人格圈内有了“名分”,并得到了圈内前辈们的认可。


这要归功和感谢王耀堂院长,王耀堂院长是九型人格业内资深的九型人格专家,是《九型人格与健康》的作者,还是青岛育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院长。在王耀堂院长的努力下,依托于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发起成立了九型人格研究与应用分会,并邀请了众多著名的九型人格导师们加入了研究会。


研究会决定发起一次九型人格论坛,定在了2015年5月23、24日在青岛举办,并命名为“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九型人格研究与应用分会成立暨国际中华九型人格研究与应用高端论坛”,并邀请了国内众多知名导师作为嘉宾分享,其中包括非常著名的李博文、陈浪等九型人格前辈,还有年轻一代导师中的佼佼者李静、裴宇晶等。


我有幸被王耀堂院长邀请成为了分享嘉宾,当时分享的主题是《九型人格与认知行为疗法综合应用》,重点分享了我在2年的落地功课中做的一项探索性尝试——如何将九型人格理论结合认知行为疗法手段帮助学员得以产生切实的改变。可能我讲的内容比较新颖,为大家打开了一些新的视角,作为主持人的刘一品老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应该就是从这开始,我在九型界业内有了“名分”,被九型人格导师圈子接纳,承认我是其中的一员。


这次的会议还诞生了一个重要的决议,就是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一本九型人格大学选修课教材,最终这本书被命名为《九型人格与成长的智慧》(王耀堂、李逸龙主编)。最初我只是被邀请为这本书的编者之一,后来机缘巧合之下有幸成为了这本书的副主编,这个部分后面再继续聊。


2013年的EPTP大会让我认识了许多九型业内的伙伴,2014年拉斯·赫德森的课程让我受益匪浅,因此在听说2015年5月24日-28日拉斯·赫德森开设三阶段课程(EI系统的第三阶段5天4夜的课程),以及接着举办的2015年5月29-31 IEA(中国)第四届国际九型人格大会时,我非常兴奋、期待,并欣然前往、收获满满。三阶段的内容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就是对本能变体(九型人格中的一套概念系统)的详细讲解,我也在2016年课程升级时将自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加入了我自己的课程中。


从2004年到2015年之前,我的催眠都是独自研习、探索、尝试的,虽然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传统催眠和艾瑞克森催眠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但是始终没有上过专业的训练课程。直到2015年9月11日-17日和10月7-日13日,我去参加了史蒂芬·吉利根博士在广州举办的12天的“精英催眠营”训练课程,史蒂芬·吉利根是弥尔顿·艾瑞克森的传人,也是我2009年一直学习、参悟的《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理论》一书的作者。因此在参加这个课程的时候,我如饥似渴地学习、无比勤奋地练习,我感到自己过去掌握的催眠知识在这个课程的作用下变得融会贯通了起来。这次课程中让我最为收益的,一个是观摩了吉利根老师使用艾瑞克森催眠技术,另一个是学习了他发展的“生生不息状态”的相关知识。


这次课程拓宽了我对催眠的认识,其中最重要的是让我深刻地明白了“催眠是一个自然过程”这一洞见,这是艾瑞克森学派催眠和传统催眠最大的区别。艾瑞克森学派很擅长于利用自然过程创造催眠状态,最常用的莫过于在催眠前的沟通中使被催眠者进入“轻微的恍惚”状态,接着因势利导地使其自然、轻松的进入催眠状态。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如果可以将催眠技术用于催眠前的沟通中,那么是否可以将催眠技术应用于日常沟通之中呢?


在2015年的年底(从课程回来之后),我开始着手发展一套可以应用于日常沟通中的催眠技术,我把这套技术命名为“催眠式沟通”。幸运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确实能够看到更远,确实最终从艾瑞克森自然催眠方法中生长出了催眠式沟通技术。

2016年下、2017年、2018年

2019年是打破稳定状态的一年,从2019年以后我好像进入了创造力的井喷期,产生了大量的研究发现。


2018年年底虽然一直在思考九型人格冲动论,但是并将其正式的形成某种具体的表达,直到有了这个契机,2019年3月30 、31日,两年一度的中国九型人格应用高峰论坛(第3届)在南京召开,邀请我作为嘉宾及评审出席,我决定借此机会分享我对于九型人格的最新研究成果——九型人格冲动论,因此将这些内容形成了《捕捉人格运作瞬间的技艺:关于人格是什么的探索及人格识别的思考》主题的分享内容。这些内容成为了“九型人格冲动论”的最核心概念体系,为我接下来写书提供了基本框架。因为我对于九型人格研究和发展的贡献,我被会议授予了年度突出贡献奖。


有了冲动论的基本框架,就开始渐渐觉得有必要写一本书来详细的表述“冲动论”了。因此于2019年4月18日,我开始着手写《重新定义九型人格:了解性格背后的冲动模式》,以求详尽的展开描述我看见的九型人格新知。这本书写了一年多,一直写到了2020年6月左右。


除了写作,还有3个有意义的经历: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2019年5月4日的那次抑郁咨询。有一个朋友家的孩子,出现了抑郁状态,想要找我咨询。这次咨询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是因为它让我突然发现了抑郁的致病机理,发现“致病机理”就相当于有了治愈的钥匙,究其原因其实是因为这位咨询者的抑郁问题比较轻微,减少了许多复杂的干扰因素,因而直观到了其致病机理。最终,由于这个“治病机理”的发现,这位来访者的抑郁问题也得到了彻底的解决,这给我后来为抑郁患者做咨询,提供了基本的治疗思路。


还有2件就都是学习了,2019年5月27-29日,参加了拉斯·赫德森3天EI系统四阶段课程,学习了九型人格健康层级理论的动态过程模型;2019年3月23开始6月24日结束,丛中老师9天的精神分析学习,对精神分析的各个阶段的发展做了梳理,并对精神分析技术做了示范和教学。

重新定义九型人格:了解性格背后的冲动模式》的写作,一直在持续中,最为艰难的写作时期是在2019年10月13日到2020年2月28日之间。那4个多月的时间,一直在写全书最初设计的最后一章——九型人格简史。虽然,这一章后来因字数问题,在成书稿中删去了此章内容,准备另用书籍《九型人格的前世今生:从古至今的“情绪失控”史》(暂定名)介绍。但在这4个月中,为了研究九型人格的历史,我阅读了大量哲学书籍,了解到哲学中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知识论等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让我了解到过去的“知识生产过程和生产模式”,为我后来发展出亲证性研究方法打下了基础。


在这期间,还有另外一个对我来说极其重要的事,2020年1月20日,我接收了一个重度抑郁症来访者的咨询,来访者因为抑郁退学回家,并有过多次的自杀尝试。虽然在2016年乔任梁事件之后,我也一直在研究抑郁,接了许多有抑郁症状的来访者,但是重度抑郁症还是第一次接手。


这个案例对于我的意义是,极大的扩展了我早先对于抑郁的“致病机理”的认识,让“抑郁致病机理”发展到了更加精细、全面、完整的程度。在帮助这位来访者的过程中,我过去的大量学习、研究和训练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从效果来看,这个案例非常成功,经过6次咨询之后,来访者于2020年9月恢复了社会功能,回到学校上学了。之后,对这个来访者一直在做后续跟进式的咨询,帮助其进一步提高生活应对能力,更好的适应所处的生活。


之后,又接手了一些抑郁的案例,我开始越来越得心应手了。为了能够让更多人受到这些研究成果的帮助,我想要把自己的成果形成研究结论。为了让自己的研究能够得到学术界认可,我又开始着手研究科学哲学,想要找到一种适合这类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模式。最终我对客观性概念进行了重建,并发展出了亲证性研究方法。


在探索抑郁治疗的过程中,我没有遵循之前的心理咨询范式,而是运用亲证性研究方法探索新的咨询范式,最终形成了一套新的咨询方法——功能改善疗法。功能改善疗法不像之前所有的咨询范式一样,假设某个功能性问题导致了症状的出现,而是认为心理系统就像人体系统一样,存在着各种功能,是功能缺失导致了症状的出现。因此,只要功能得以改善,症状就能够彻底好转。


这一年真是好运连连,就在有了这些发现的同时,2020年5月4日丽娃老师联系到我,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知事业部的一位编辑对我们之前约定共同想要写作的“隐喻书籍”很感兴趣。当日,我、丽娃老师和人大社阅想时代的郑悠然编辑做了深度的沟通,经过近一个月的磋商、沟通,最终确定要合作出版3本书籍。2020年6月4日和人民大学出版社(阅想时代事业部)签订了3份出版合同,有1份是我的《九型人格:影响你生活的9种情绪冲动模式》,另外2份是和丽娃老师合著的《美好生活方法论:改善亲密、家庭和人际关系的21堂萨提亚课》和《爬出泥潭:用隐喻故事帮人走出困境》。


由于《九型人格:影响你生活的9种情绪冲动模式》之前基本已经写好,做了一些修缮后,于2020年7月1日回稿给了出版社,接着就开始和丽娃老师一起写作《美好生活方法论:改善亲密、家庭和人际关系的21堂萨提亚课》,这本书一直写到了12月10日也给出版社回了稿。


也是由于疫情的原因,基本上2020年2月份开始就没有怎么开课了,都是在写书。除了写书以外,只是在2020年8月26做过一次初步介绍抑郁研究成果的沙龙分享——《摆脱抑郁体质》,再就是去参加了2020年10月4-7日徐钧《百年精分》课程,以及2020年-2021年的“25天聚焦训练”。

2020

2019

由于2020年回稿了2本书,2021年初的时候继续和出版社商议接下来的出版计划,有了几个初步的主题——《效能进化:心智持续迭代升级》《走进心世界:写给青少年的36堂心理学启蒙课》等。我自己对效能进化这个主题特别有感情,因为我自己就是经历了这样的人生过程,也希望让更多人能够走向一个进化的人生,将生命中的挑战都逐个打败。


以上就是我和心知己的故事,这个故事尚未完结,我也不知道未来还会发生什么,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帮助更多人走出生命的苦痛,是我毕生的志向,我会一直坚守这份使命。



徐一博

2021年4月10日

2021